新闻科普

Popular news Science

酸雨电导率

“酸雨”——现在几乎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词,但更多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词语本身却并不了解它的内涵。那么,我们来说一下雨是怎么样变成酸雨的。雨水是河流与大海中的水蒸发后变成云,然后再降回到地面的过程。也就是说雨水是一种蒸馏水、呈中性(PH7)、并且是电导率接近于纯水的物质。但是如果大气被二氧化硫(SO2)即氮酸化物(NOx)污染的话,在雨水降落到地面以前,通过与臭氧(O3)和过氧化氢(H2O2)的氧化反应等变为H2SO4和HNO3。这些物质包含在雨水中,降落到地面上。大家可能都知道H2SO4、HNO3就是我们常说的硫酸和硝酸。因为酸雨是从空中降落的,不是什么能截得住的东西,如果直接淋在头上的话,很有可能会秃顶。而且酸雨有可能超量,由于皮肤不能直接接触所以人类是不能在酸雨中行走的(有报告称樱岛的火山喷发时,喷射物的PH为2.6、电导率高达1640μS/cm)。虽然酸雨没有很明确的定义,通常PH5.5-5.6以下的降水都可以称为酸雨。但是仅仅通过PH值,是无法判断雨中含有污染成分的量的。PH5的酸雨,有时电导率为50μS/cm,也有时电导率为100μS/cm,当然100μS/cm的酸雨就是被污染了的。同时,对电导率为10μS/cm左右的污染成分低的雨,对其PH值的测定是很难稳定的,由于受雨以外的因素影响,PH值在5左右变化的情况也有。这种情况下酸雨的测定,我们建议先通过测定电导率来确认雨的污染程度,再测定PH值。

1973年,在日本发生了一件造成皮肤和眼睛疼痛的酸雨事件。这种情况在雾雨等弱降雨时经常发生。另一方面,以欧洲和北美为中心的森林的大规模枯死与酸雨的关系被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现在,全球规模内关于酸雨的慢性影响的调查已经开始了。